导语
**鞋业有限公司与国家税务zongju**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之间的税务行政处理纠纷引发关注。这起案件涉及到税务检查的历史遗留问题、听证权利的保障、文书送达方式以及复议前置程序等多个关键方面。让我们深入剖析这一案件,了解其中的法律要点和争议焦点。
案例回顾
1.税务检查与处理过程 2000 年 3 月 1日,**县国家税务局从**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公司”)调取账簿进行税务检查。 2003 年 12 月 25日,**县国家税务局向**公司送达玉国税告字 [2003] 87 号告知书,告知存在隐匿收入 2281709.83 元,少缴增值税387890.67 元的违法事实,拟处罚款 77578.13 元。 **公司于同月 31日提出听证申请,但之后未得到回应。 2.后续发展与争议焦点 2007 年 2 月 9日,**县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在《**日报》发布公告,涉诉的玉国税处字 [2004] 74 号税务处理决定书于 30 日后的 2007 年3 月 11 日生效。 2019 年 5 月 29日,被告国家税务zongju**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向**公司送达台税二稽通 [2004] 172号税务事项通知书,告知税务检查主体变更为被告。 **公司于 2019 年 10 月 10日缴纳税款 387890.67 元、滞纳金 908052.06 元,并于 2019 年 12 月 4日向复议机关国家税务zongju**市税务局提起行政复议申请,复议机关以未在规定期限内提起复议申请为由,于 2020 年 2 月 3日作出驳回原告复议申请。 **公司认为被告未依法举行听证,剥夺其陈述、申辩权,文书送达未穷尽其他方式而直接采用公告送达,且文书生效后未及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给公司造成巨额损失,遂提起诉讼要求撤销玉国处字[2004] 74 号税务行政处理决定书。3.被告观点与答辩理由
被告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辩称自己不是适格被告,因为**县国家税务局于 2007 年 3 月11 日采用公告方式向原告送达法律文书,原告应在 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原告未在规定期限内申请。 强调针对税务处理的争议属于必须复议前置的,未经复议不得进入诉讼程序,原告只能对原复议机关作出程序性驳回的决定提起诉讼,无权直接起诉原行政行为。案例分析
1.事实认定方面
听证权利保障认定
**公司观点:**公司强调自己提出了听证申请,但被告未依法举行听证,剥夺了其陈述、申辩权。
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观点:未明确提及对听证权利的看法,但强调原告未在规定期限内申请复议等程序问题。
法院认定:未对听证权利问题进行单独认定,主要关注复议前置程序问题。
文书送达方式认定
**公司观点:**公司认为被告在文书送达时未穷尽其他送达方式而直接采用公告送达方式不合理。
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观点:未明确提及对文书送达方式的看法,但强调原告未在规定期限内申请复议等程序问题。
法院认定:未对文书送达方式问题进行单独认定,主要关注复议前置程序问题。
2.法律适用方面
复议前置程序认定
**公司观点:**公司在缴纳税款和滞纳金后申请复议,但复议机关以未在规定期限内申请为由驳回,**公司认为自己有权利起诉原行政行为。
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观点:强调税务处理争议属于必须复议前置的,未经复议不得进入诉讼程序,原告只能对原复议机关作出程序性驳回的决定提起诉讼,无权直接起诉原行政行为。
法院认定: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八条以及《Zui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认定本案税务处理行政争议属于复议前置案件,必须先经复议实体程序处理才能视为经过复议,方可提起行政诉讼。由于复议机关对原告的复议申请予以程序性驳回,未对原行政行为做出处理,原行政行为系未经复议程序实体处理,不符合起诉条件。
知识延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相关条款第八十八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2.《Zui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相关条款第五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申请复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申请复议直接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立案。 第六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驳回起诉:(一)不符合起诉条件的;结语
此案件凸显了税务复议前置程序的重要性。对于企业而言,在面对税务处理争议时,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及时行使复议权利,否则可能导致无法通过诉讼维护自身权益。对于税务机关来说,在执行税务检查和处理过程中,也应确保程序合法,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纠纷。这也提醒我们,无论是企业还是税务机关,都应深入了解相关法律规定,依法行事,以维护税收征管的公正性和quanwei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