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入探讨适用主体之前,我们先来搞清楚免退税和免抵退税的基本概念。
免退税
免退税,简单来说,就是对出口货物劳务免征增值税,相应的进项税额予以退还。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不具有生产能力的出口企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贸企业或其他单位出口货物劳务的情况。
打个比方,甲外贸公司从国内乙工厂采购了一批服装,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金额为 100 万元,税额 13万元。随后,甲公司将这批服装出口到国外,按照免退税政策,出口环节免征增值税,之前采购服装时支付的 13万元进项税额可以申请退还。
免抵退税
免抵退税的含义相对复杂一些,“免” 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企业生产销售环节的增值税;“抵”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期内因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而未抵顶完的税额,经主管退税机关批准后,予以退税 。
例如,丙生产企业既从事内销业务,又有出口业务。在某一时期,内销货物产生销项税额 50 万元,用于生产出口货物的原材料等进项税额为80 万元,出口货物销售额折合人民币为 300 万元,退税率为 13%。计算免抵退税额为 300×13% = 39万元。假设当期应纳税额为 50 - 80 = -30 万元(负数表示有留抵税额),因为留抵税额 30 万元小于免抵退税额 39万元,当期应退税额为 30 万元,免抵税额为 39 - 30 = 9 万元 。
谁适用免退税?
免退税主要适用于不具有生产能力的外贸企业或其他单位。这类主体的特点在于,它们本身不从事货物的生产制造过程,而是通过采购货物,将其出口到国外市场。
比如常见的外贸公司,它们从国内众多生产厂家采购各类商品,像服装、电子产品、玩具等 。假设一家外贸公司 A 从国内的 B玩具厂采购了一批玩具,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为 50 万元,税额为 6.5 万元。A公司随后将这批玩具出口到美国,按照免退税政策,出口环节免征增值税,之前采购玩具时支付的 6.5万元进项税额可以申请退还。
除了常规的外贸企业,一些专门从事进出口业务的贸易商行、代理出口的单位等,只要不具备生产能力,在出口货物劳务时,也适用免退税政策。例如,某些企业受其他企业委托,代理出口货物,自身没有生产车间和生产设备,这种情况下其出口业务同样符合免退税的适用范畴。
谁适用免抵退税?

具有生产能力的生产企业适用免抵退税。这里的生产能力涵盖了多种形式,包括自行生产制造、加工修理修配等能力。生产企业在出口业务中,当涉及出口自产货物、视同自产货物以及对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时,适用免抵退税政策。
自产货物,很好理解,就是企业通过自己的生产车间、生产设备,利用采购的原材料,经过一系列加工工序生产出来的货物。比如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生产并出口自己品牌的汽车,这就属于出口自产货物。
视同自产货物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持续经营以来从未发生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不良行为的生产企业,若满足已取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已持续经营 2 年及2 年以上、纳税信用等级 A 级、上一年度销售额 5亿元以上、外购出口的货物与本企业自产货物同类型或具有相关性这五个条件,其出口的外购货物可视同自产货物适用增值税退(免)税政策。举个例子,某大型家电生产企业,一直诚信经营,各方面条件都符合上述标准,它从外部采购了一批与自己生产的家电配套的零部件,出口,这种情况下这些零部件就可视同自产货物。
对于不能满足上述五个条件的生产企业,其出口的外购货物若符合特定条件,也可视同自产货物。比如,与本企业生产的货物名称、性能相同,使用本企业注册商标或境外单位或个人提供给本企业使用的商标,且出口给进口本企业自产货物的境外单位或个人的外购货物;或者与本企业所生产的货物属于配套出口,且出口给进口本企业自产货物的境外单位或个人的外购货物,像用于维修本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的工具、零部件、配件,以及不经过本企业加工或组装,出口后能直接与本企业自产货物组合成成套设备的货物等。
再以一家生产智能电视的企业为例,它出口的电视遥控器,是外购的,但因为是与自产电视配套出口,且出口对象是之前购买过本企业自产电视的境外客户,那么这个遥控器就可以视同自产货物适用免抵退税政策。列名生产企业出口非自产货物也适用免抵退税办法 。
假设丙生产企业是一家符合条件的服装生产企业,既从事内销业务,又有出口业务。在某个月,内销服装产生销项税额 30万元,用于生产服装的原材料等进项税额为 50 万元,出口服装销售额折合人民币为 200 万元,退税率为 13% 。计算免抵退税额为200×13% = 26 万元 。假设当期应纳税额为 30 - 50 = -20 万元(负数表示有留抵税额),因为留抵税额 20万元小于免抵退税额 26 万元,当期应退税额为 20 万元,免抵税额为 26 - 20 = 6 万元。这就清晰地展示了免抵退税在生产企业中的实际应用 。
如何精准区分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