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在2024年浙江省“全国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联合省委党校“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共同发布了《2023浙江科技人才发展指数》。
党的二 十 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 流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 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易炼红书记在2024年全省“新春第一会”上强调,要以人为本、精准发力,在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上勇突破、善创新。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在省委人才办、省科技厅指导下,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与省委党校“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组建联合研究团队,立足浙江科技人才工作实际,在省域层面首次提出并发布“2023浙江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对全省各地科技人才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研究,为地方引育科技人才、健全政策体系、释放创新效能提供决策参考。
NO.1
指数构建
浙江科技人才发展指数聚焦“规模、结构、效能、环境”等4个维度,由15个二级指标组成(表1)。采用功效系数法进行测算,兼顾绝 对量和增量变化。数据来源于《浙江科技统计年鉴》《科技进步监测报告》及省级相关部门,“2023浙江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对应2022年度数据。
表1 浙江科技人才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NO.2
地区总体排名
2022年,11个设区市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形成三级梯队阵型。杭州、宁波和嘉兴处于第一梯队,杭州以96.42居 榜 首,优势显著,宁波和嘉兴分别为91.94和80.50。温州、湖州、绍兴、金华和台州位于第二梯队,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在70-80之间。衢州、舟山和丽水的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在70以下处于第三梯队。从名次的变化情况看,湖州和金华各提升了1位。
表2 2023各设区市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及位次
全省90个县(市、区)的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可划分为四个梯队(图1)。整体上看,浙北地区、浙东地区优于浙南地区和浙西地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释放出来的空间红利、制度红利、人才红利、市场红利,为浙北地区和沿海地区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内陆山区的科技人才吸附能力则略显不足。第一梯队主要来自杭州、宁波两市,居全省前3的是滨江区、余杭区和西湖区;第二梯队,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台州等多地县(市、区)崭露头角;近半数(41个)的县(市、区)分布在第三梯队,得分接近,角逐激烈;第四梯队的10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浙西南地区。科技人才发展指数的末27位中,有24个县(市、区)为山区26县、海岛县。从增速变化看,龙湾区、北仑区和滨江区的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增速以7.07%、6.27%、6.10%居全省前3。
图1 2023各县(市、区)科技人才发展指数
表3 2023各县(市、区)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四个梯队分布情况NO.3
分项指数排名
1. 科技人才规模指数
2022年,科技人才规模指数排 名 前 十的县(市、区)依次是滨江区、萧山区、慈溪市、鄞州区、余杭区、柯桥区、海宁市、嘉善县、平湖市和钱塘区,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嘉兴、绍兴等浙北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释放出来的空间红利、制度红利、人才红利、市场红利,为浙北地区的科技人才注入了澎湃动能。
图2 2023科技人才规模指数全省前二十的县(市、区)
2. 科技人才结构指数
2022年,科技人才结构指数排 名 前 十的县(市、区)依次是西湖区、拱墅区、余杭区、钱塘区、镇海区、瓯海区、上城区、江北区、滨江区和吴兴区,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市。西湖区高校资源丰富,科技人才结构指数领 先优势非常明显。
图3 2023科技人才结构指数全省前二十的县(市、区)
3. 科技人才效能指数
2022年,科技人才效能指数排 名 前 十的县(市、区)依次是滨江区、西湖区、钱塘区、余杭区、鄞州区、拱墅区、上城区、萧山区、慈溪市和北仑区,主要分布在杭州和宁波两市。滨江区和西湖区在人才效能方面各显优势,角逐激烈,滨江区在知识产权指数、科技成果市场化指数和新产品指数处于全省领 先;西湖区则在科学技术奖励指数方面占优。
图4 2023科技人才效能指数全省前二十的县(市、区)
4. 科技人才环境指数
2022年,科技人才环境指数排 十的县(市、区)依次是滨江区、余杭区、萧山区、北仑区、慈溪市、西湖区、鄞州区、钱塘区、临安区和上城区,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和嘉兴三市。其中,滨江区的政府财政引导指数和创新平台支撑指数处于全省首位,远高于其他县(市、区)。
图5 2023科技人才环境指数全省前二十的县(市、区)
NO.4
特色亮点
在指数的“识别仪”作用下,全省各地区表现出了人才活力涌动的局面,呈现出一大批特色亮点:
杭州连续12年入选“魅力中国--外国专家眼中Zui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
宁波创新构建“通则+专项+定制”人才政策体系;
嘉兴省级海外工程师引进数量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
湖州打造“新产业导入、新人群汇聚的创谷经济”;
衢州引进大院名校联合办学办产业办平台树立了典 范。
滨江区引才数量多年保持杭州第一;
慈溪市启动“智造人才友好城”建设;
德清县“融入大走廊、链接长三角”招引人才;
诸暨市探索“以赛聚人才、人才带项目、项目强产业”的新路子;
乐清市首创出台《乐清市民营企业“科技副总”工作实施办法》为民营企业突破科技创新瓶颈精准“把脉下药”;
长兴县大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打造“才来长兴”引才品牌和“才安长兴”人才服务体系;
余杭区以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打造Zui优人才生态;
萧山区积极探索“平台+人才”模式,大力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
嘉善县全力打造成长人才区域合作样本;
新昌县深入实施产学研用合作研发与服务“双体系”综合改革,破除缺少高校、缺乏人才等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