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农产品智慧物流是提升农产品产后附加值、保证农产品品质的迫切需求。农产品智慧物流在满足强大内部需求的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支持消费升级、保障食品安全。通过智能规划和资源共享,农产品智慧物流将减少物流能耗排放,为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研究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1年第4期发表《农产品智慧物流发展研究》一文。文章分析了农产品智慧物流的需求,梳理了农产品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凝练了信息化、标准及质量、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立足国情,论证提出了2035年我国农产品智慧物流的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文章研究表明,加强政策扶持、标准化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是实现农产品智慧物流健全发展的关键基础与保障;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与应用拓展,推动了我国农产品传统物流向农产品智慧物流的转型升级;智能化、一体化、绿色化的供应链将是未来农产品智慧物流的主要发展方向。相关研究可为农产品物流行业的整体运营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升级提供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
一、前言
“智慧物流”既是学术研究观点,也是行业发展概念,指通过智能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和手段,提高物流系统分析、决策、智能执行的能力,增强整体的智慧化、网络化与自动化水平。农产品智慧物流指在农产品采后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各个环节中,实现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时处理、自我调整的先进功能。
农产品智慧物流的建设与发展取决于物流基础设施的条件,物流基础设施是驱动和实现农产品智慧物流的主要载体。在我国,农产品智慧物流起步较晚,必要的物流基础设施尚不够成熟,在政策制定、标准化体系建设与监管、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显滞后;高精度、低成本感知传感器较为缺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普及应用率不高,环境与品质耦合预测模型尚属空白,是鲜明的技术性制约因素。合理评价当前我国农产品智慧物流发展局面,凝练发展面临的问题,是落实我国农产品智慧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对于针对性解决问题、制定适合国情的农产品智慧物流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具有积极意义。
二、农产品智慧物流需求分析
从国家层面看,2010—2020 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呈稳定增长态势,物流总费用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从 17.8%下降至 14.7%,物流效率总体保持提升。在我国物流行业保持稳定增长的背景下,农产品智慧物流的发展可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 GDP占比,促进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改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 年我国生鲜市场(含肉类、水产品、禽蛋、牛奶、蔬菜、水果)规模超过1.3×109 t,冷链交易额达到 4700亿元。庞大的市场规模、偏低的冷链流通率、过高的产后损失,显著增强了对农产品智慧物流技术的需求。农产品智慧物流在满足强大内部需求的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支持消费升级、保障食品安全。通过智能规划和资源共享,农产品智慧物流将减少物流能耗排放,为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从企业层面看,农产品智慧物流的发展,有助于减少生鲜产品流通损失,可依托信息化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效能。依托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的共享经济模式,给物流“降成本”带来了新思路,货损率、管理效率、成本投入等诸多方面得以优化与改善,降低物流各环节成本,助力企业利润提升。通过农产品智慧物流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能力,服务企业的风险预测与适时调整,降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升企业服务水平。
从生产者层面看,农产品智慧物流的发展将打通农产品进城的全链条,成为农产品高效流通的“助推器”,稳定和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扩充农产品产地销售通道,降低农产品产地滞销风险,明显改善农产品的产地损耗率,从而提高农业经营的获利水平。
三、我国农产品智慧物流发展现状
(一)法律与政策
2009 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智慧物流体系建设与发展。201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指出,提升我国冷链运输能力与冷链率,建立跨区域长途调运体系,促进冷链物流一体化发展。2014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部署了 2020 年前我国物流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智慧物流列入 12项重大工程。近年来,我国智慧物流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信息化水平接近列,但物流与信息化的结合薄弱,智慧物流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果蔬产品预冷率、人均冷库容量、冷藏车冷冻资源占有率、冷链运输率、损耗率等指标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2016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 22%、34%、41%,仅因果蔬采后品质劣变与腐烂而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我国智慧物流无论“质”还是“量”,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倡议等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冷链物流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支撑。
法律与政策支持是智慧物流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农产品各环节操控规范、温控标准、基础设备等仍缺乏统一标准,致使各环节资源难以有效整合与衔接;供应链上下游信息不对称,产生信息“孤岛”“断链”现象,直接阻碍了农产品品质安全维持、供应链经济价值与一体化化管理、具有高抗风险能力的柔性供应链构建。
(二)基础设施设备水平
根据《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18 年),我国冷藏库容量约为 4.775×107 t(折合1.2×108 m3 ),相比 2008 年增长近 5 倍;冷藏车保有量约为1.34×105 辆,同比增长 16.5%;果蔬冷链流通率、运输率相比 2008 年分别增长近 4 倍和 3倍;但人均库容量、人均冷藏车量仅为发达国家的 1/10,差距显著。另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 2019年生鲜市场交易规模为 3780 亿元,2020 年为 4850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24.55% 和28.31%;但年人均水果消费量仅约 60kg,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对外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消费个性化与高品质需求持续增长,都将促进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求市场的持续扩张,冷链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冷链信息化指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来实现环境温度湿度、设备操控状态、上下游需求等信息的实时监测与管理,支持构建全程透明的冷链体系,促进冷链降本增效、提升运营效率。冷链数字化是将信息转化为服务的必要手段,一方面助推冷链智能化、智慧化、无人化发展,另一方面支持发展冷链智能装备,提高智能服务水平,推进冷链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指出,加快货运物流全程数字化升级,加强物理和虚拟空间的交通运输活动融合与交互,全面提升数字交通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冷链物理空间向虚拟数字空间的映射,对于促进环境与品质数据的交互融合与深度感知,强化物理系统与信息模型的耦合度,打通冷链上下游信息通路,实现冷链全供应链的整理规划与协调等,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信息化与智慧化发展
冷藏运输是保障货物及时配送以确保消费者满意度、关联整个冷链物流经济成本投入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食品质量与安全实时信息可监控化、可追溯化、可视化的必要环节。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有配送路径动态优化、配送过程产品信息实时反馈,运营策略调整与优化、运输智能管理系统等。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在冷链物流的各环节应用也获得认可,挖掘、处理、分析海量数据(20.590, 0.27, 1.33%),优化冷链物流企业管理流程;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物联网建设提供信息平台,为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稳定车厢微环境、延长农产品保鲜期、降低农产品运输过程损耗提供保障。基于群体智能算法解决优配送路径的多目标寻优问题,是后续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