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集中处理的方式看似完美,从源头杜绝,但有一个绕去的难题——举证难。
如果对每通电话都录音,则手机存储是瓶颈,而在接电话之前并不知道是否是营销电话,挂了电话之后又无录音提供证据,“证明是”成了新的难题。
后者,以呼叫数量和价格差异甄别在技术上实现鉴别,
2018年 5 月,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检察院委托统计事务所,开展“宁波市居民受广告推销电话影响情况”的专项社会调查,调查者认为“运营商在后台是不难识别出的,一个号码天天呼出几百、上千次,肯定不是正常的业务;从结算费用异常上也能进行识别,结算费用比普通电话往往会高出很多”。
呼叫过于频繁的号码,目前已是监管部门要求电信运营商关注的对象。这一标准或甄别方法仍需要具体分析——过于频繁如何界定?一对异地恋人闹别扭,多打几通电话也是骚扰?一家有众多客户的公司,经客户同意频繁发送信息,并与电信运营商有价格优惠协议,也能算是骚扰吗?
用一个标准,一刀切,同样会伤及无辜。
《整治方案》也提出要求,开展商业营销外呼的,应当征得用户同意,建立用户白名单并留存相关依据资料,规范外呼时段、行为等,不得对用户正常生活造成影响。用户明确表示拒绝后,不得继续向其发起呼叫。
如何标记用户明确拒绝,一家广告主拒绝了,还有其他广告主,如何实现数据联动?
一切行为皆有因,一切行为可追溯。这一点,目前的电话机器人反而是一种优势。
回归到营销电话区别于的三个要素:用户意愿、营销内容、拨打频率。
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电话机器人,将用户信息、营销内容、通话情况,全部在线化、数据化,从而使得标记用户意愿、定向营销内容、监控拨打频率成为可能,也让监管举证变得更容易。
电话机器人厂商之间数据脱敏、联动,实现平台级、行业级、公司级的三级频率控制,另一方面根据存量数据提取用户标签,让电话打到真正需要的用户那里,减少资源浪费。
行业内一些有底线、有责任感的电话机器人厂商,在电话机器人底层平台上增设反骚扰过滤措施,也在积极寻求政策的监管。
毕竟监管规范电话机器人厂商,比监管每个广告主要容易的多。
电话营销,是商业手段,是一种产业,有市场需求,能带来客户。电话营销能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方式,从经济角度来讲,这是供需双方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