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支付安全问题终结者经验告诉我们,科技能够有效调解社会矛盾,针对备受关注的支付安全问题,目前一项黑科技——“刷脸支付”的兴起,的确能够带来我们更高效安全的支付环境。下图终端设备便是支付宝的刷脸支付设备“蜻蜓”,只需站在支付设备面前,刷脸就能完成支付,这种支付方式不仅识别速度快安全系数极高,面对人皮面具伪装或者双胞胎等也能轻易辨别,别人要想盗刷基本是不可能的。可能很多人会问,刷脸支付相比扫码或者银行卡究竟厉害在哪里?到底凭什么会被称为支付安全问题的终结者?这里就要重点介绍下刷脸支付背后支撑的3D传感技术。其实早在2015 年马云就提出了“刷脸支付”概念,直到 2017年才开始商用,这其中的原因就是3D传感技术深度结合带来的大转变。在3D人脸识别出现之前,人们采用的2D平面识别,识别过程不仅需要人脸配合做动作,容易出错,面对图片、视频等伪装冒充也能识别通过,安全系数较低。直到3D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应用,才真正开启3D刷脸支付时代。
3D人脸识别技术之能够投入商用,重要的是能够其背后的3D摄像头设备好比人的双眼,能够感知物体的深度信息,看到三维立体的世界,为机器终端装上一双“看懂”世界的眼睛。3D摄像头模组结合人脸识别的活体与识别算法,匹配验证用户登记的身份信息,可以有效识别面具、照片等伪装行为,大大确保支付安全性。在实际应用中,光照变化、人脸皱纹都不会影响识别的准确性,通过红外、RGB、深度多数据结合,人脸误识率可低至百万分之一。
不用带手机、不用带钱、不用带卡,刷脸就可以过闸坐地铁;走过一体化智能安检闸机,就可以实现票务、安检一体通过;站内迷失方向或要找洗手间等,用手机扫描车站二维码,就可以实现站内导航……
近日,智慧地铁示范车站在广州地铁三号线、APM线广州塔站和二十一号线天河智慧城站正式上线,旨在让乘客乘坐地铁更安全、更便捷、更智慧。
300毫秒完成人脸识别快速通行
走进广州地铁3号线广州塔站进站口,原来的玻璃票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360°的环形智能客服中心。
工作人员介绍,新上线的智能客服中心包括人工模式与自助模式。地铁客服人员暂时离开,乘客也可以在智能客服中心上自助办理信息咨询、服务预约、票务异常处理、发票开具等各项业务。当地铁运营状态发生变化,系统还将自动识别受影响乘客群体,向他们推送告知信息。
除了智能客服中心,刷脸过闸,无感支付,在广州塔站也已率先上线使用。记者实名注册个人信息并绑定了支付方式后,在APM线广州塔站的闸机前,把脸部对准屏幕,闸机马上开门放行。
工作人员介绍,在广州塔站全新上线的4款人脸识别闸机,以实名制账户为依托,将生物特征与账户挂钩,形成卡、码、人脸为一体的账户系统,基于AI技术,在300毫秒内完成人脸识别,快速通行。
广州塔站全新升级的智能边门,基于人脸识别和指静脉识别技术,对特殊乘客及本站授权的员工提供便捷进出站功能,提升免费通道自助体验。特殊乘客在站内智能终端或“广州地铁”APP实名注册后,即可使用人脸识别或指静脉识别自助通过智能边门,无需再安排工作人员值守,大大提高地铁运营效率。
安检、票务一次完成无需特定配合
地铁乘客越来越多,如何解决传统安检模式下难以兼顾的效率与安全问题?智慧安检系统解决方案给出了答案。安检票务一体机是地铁在确保安全和便捷的基础上,集安检与票务一体的创新尝试。
与以往先过安检,再进闸机相比,现在乘客过了安检票务一体机,就直接可以去乘坐地铁,过安检门的全程无需任何特定配合。
这样的安检,安全有保证吗?记者了解到,安检门可基本实现在排除乘客所携带日常随身金属物品的基础上,探测到乘客身上的违禁品,并以图文的形式分类显示在屏幕上方,生成报警信息记录到后台管理系统,便于地铁管理人员统计和分析。
票务功能又是怎么实现的呢?在多元化支付的基础上,一体机通过生物人脸识别检测设备,捕捉乘客标签特征,结合乘客“画像”信息库,实现乘客无感支付,票务设备逐步虚拟化,全面实现乘客出行全过程中身份无感智能识别,后台自动完成系列票务操作,实现多元、便捷、集成的票务服务。
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安检系统对乘客而言,除了体验集合多元票制与人脸识别的通过方式,还简化了入站流程。对地铁运营方来说,智慧安检系统建立安检信息化管理云平台,实现地铁线网级、站点级安检专业的设备管理与人员管理,打通了AFC系统,完善乘客安全“画像”,并且与公安系统信息互通,极大地提高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