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持续攀升的当下,绿色产品认证作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助力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举措,在我国全面铺开。从制造业到农业,各行业积极响应,力求通过认证彰显产品绿色属性。在实际推进中,却遭遇了标准混乱、成本高昂、监管薄弱等诸多阻碍,严重制约了绿色产品认证的深化与推广,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一是标准失位,流程繁杂。绿色产品认证的标准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新兴领域标准缺失,如绿色智能家电的新型节能技术产品缺乏明确认证标准,导致企业生产和认证机构评估无据可依;随着技术发展,传统产品标准更新滞后,像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新的材料和技术难以被现行标准全面覆盖。不同行业、部门间标准协调性差,以农产品为例,农业农村部门和的标准在指标与流程上有差异,给企业和消费者都带来困扰。认证流程也极为繁琐复杂,从申请到拿证需经历多个环节,短则数月长则超一年,对于时效性强的产品极为不利;申请时所需文件资料繁多,准备过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文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现场检查还会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增加管理难度与成本。
二是成本高企,认知淡薄。绿色产品认证成本较高,一方面认证费用包括申请、审核、检测、证书等多项费用,中小企业负担沉重,例如小型食品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需花费数万元,影响其生存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为满足认证标准,在原材料、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投入增加,成本上升,但市场上绿色产品价格优势不明显,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企业难以通过提价弥补成本,认证积极性受挫。市场认知度和信任度不足也是一大难题,多数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认证了解有限,购买时更关注价格、品牌和外观,忽视绿色属性,使绿色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市场上假冒产品和部分认证机构的低质量认证,让消费者对认证产生不信任,影响市场健康发展和企业认证积极性。
三是监管乏力,协同不畅。监管机制存在明显漏洞,对认证机构监管不力,部分认证机构为追求经济利益违规操作,降低认证门槛甚至出具虚假证书,扰乱市场秩序。随着绿色产品市场规模扩大,市场监管难度日益增加,由于绿色产品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各监管部门协调配合不顺畅,打击假冒绿色产品的力度不足;并且绿色产品认证标准复杂,监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有限,加大了监管工作的难度。
基层建议:
一是完善标准体系。组织、科研人员等,深入研究新兴领域和新技术,加速制定绿色智能家电等新兴产品的认证标准,确保有规可依。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定期根据技术发展调整传统产品标准。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统一各行业绿色产品认证标准框架,减少标准冲突。
二是降低认证成本。政府设立绿色产品认证专项补贴,对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减轻认证费用负担。鼓励科研机构研发绿色生产新技术,降低企业因满足认证标准在原材料和技术改造上的投入成本。推动认证机构优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从而降低认证费用。
三是加强监管协同。建立严格的认证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大对违规认证机构的处罚力度,提高其违规成本。成立跨部门联合监管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在绿色产品市场监管中的协同配合。定期组织监管人员专业培训,提升其对绿色产品认证标准和监管技能的掌握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