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主导编制的团体标准《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技术规程》(T/CI874–2025)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批准发布、实施,并已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
该标准是我国首个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技术标准,有望解决目前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无技术规程可依的局面,促进我国红树林保护和发展。
浙江温州红树林耐低温、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区。
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海陆动态交界面、周期性遭到海水浸淹的潮间带环境,作为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尤其在发展近海渔业、净化环境、固碳增汇等方面。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如海平面上升、温度异常和污染加剧等,导致区域环境异常变化。2024年全球红树林联盟发布报告显示,与200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全球红树林有1700万公顷相比,全球红树林面积净减少230万公顷,全球50%的红树林面临崩溃风险。为了扭转红树林退化和消失现状,红树林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已成为国际海洋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内容之一。
我国现有2.71万公顷红树林。2020年,我国发布《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预计到2025年红树林面积将达到3.6万公顷,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实施。为规范不同生境红树林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技术应用,迫切需要制定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技术规程,指导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生产实践,促进我国乃至南亚、东南亚红树林生态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
此次发布的《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技术规程》中确立了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的原则和修复技术流程,包括不同生境(抗高温、耐低温、抗污染、抗冲淤和耐盐)红树植物物种选择、筛选与配置以及微生物修复群落配置等,给出了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的成效评估方法。该标准提出的技术规程力求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并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适用于不同生境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
团体标准编制的主要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友绍研究团队完成,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东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温州市洞头区海洋经济科技创新中心参与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