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用砂的快速砂浆棒法碱活性试验与岩石岩相法检测,以下是详细的介绍:
一、快速砂浆棒法碱活性试验
目的:评估硅酸盐骨料(如砂石)在混凝土中是否可能引发碱-骨料反应(AAR)。
依据标准:该方法依据GB/T 14684-2011《建设用砂》、GB/T14685-2011《建设用卵石、碎石》、TB/T 2922.5-1998《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快速砂浆棒法》、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DL/T 5151-2014《水工混凝土砂石骨料试验规程》等标准执行。
试验步骤:
试件制作与养护:将一定数量的骨料加入砂浆中搅拌均匀,倒入特定尺寸的模具中成型。在标准养护室中养护一定时间(通常为24±2小时)后脱模,并测量试件的初始长度。
初次浸水与测量:将试件浸没于养护筒内的水中,保持水温在特定范围内(如80±2℃),养护一定时间(通常为24±2小时)。取出试件后擦干表面,读出试件的基准长度。
浸泡与测量:将试件浸没于1mol/L的NaOH溶液中,保持溶液温度在特定范围内(如80±2℃)。通过测长仪定期测量试件的长度变化。
结果判定:若浸泡一定时间(如14天)后试件膨胀率在0.10%以上,则判定该骨料具有潜在碱活性危害。
优缺点:
优点:操作简便、试验周期相对较短。
缺点:在数据采集时,需将试件从溶液中取出擦干表面短时间内进行测量,难以实现对温度的控制,可能引入额外的误差。数据采集过程完全靠人工完成,试验自动化程度低,难以对试验条件进行严格控制,导致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
二、岩石岩相法检测
目的:通过观察骨料的矿物组成、结构特征等,确定骨料的碱活性类别和定性评定骨料的碱活性。
试验步骤:
样品制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骨料样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切割、研磨等,以便观察。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对样品进行放大观察,记录矿物的形态、大小、分布等特征。
结果分析:根据观察到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结合相关标准和经验,判断骨料的碱活性类别和活性程度。
优缺点:
优点:直观、准确,能够直接观察到骨料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
缺点: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判断,对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要求较高。岩相法只能对骨料的碱活性进行定性评定,无法给出具体的量化指标。
三、两种方法对比
操作简便性:快速砂浆棒法相对更为简便,试验步骤较为固定;而岩相法则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试验周期:快速砂浆棒法试验周期相对较短;岩相法则取决于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样品的复杂性。
准确性:两者在准确性上各有千秋,快速砂浆棒法通过量化指标进行判断,而岩相法则通过直观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适用范围:快速砂浆棒法更适用于大规模、批量化的检测;岩相法则更适合对特定样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建筑用砂的快速砂浆棒法碱活性试验与岩石岩相法检测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