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蚁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目前我国已有的白蚁种类仅有1种。中国白蚁资源保护中心的研究表明,白蚁群体内部结构(包括结构、功能和行为)是决定白蚁群落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对蚁群的内部结构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对指导蚁群的设计防治和提高白蚁的抗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白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白蚁群体内结构与群体控制策略相关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白蚁控制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支持。随着白蚁数量及危害的不断增长,目前已建立起复杂而又高效的白蚁群落结构及其控制技术体系,对于建立有效控制白蚁种群及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且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白蚁群体内结构
白蚁具有多种复杂结构,在种类和种群数量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白蚁群体内结构是决定群体结构(即群内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不同程度上决定了群内结构与行为方式[1]。目前国内外对白蚁群体内部结构的研究多集中在蚁巢内部形态与内部结构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在同一个群体中,白蚁有不同个体、不同颜色和不同结构的个体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观察到白蚁内部结构与群体控制策略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变化[4]。如王新峰等(2010)指出不同个体的群体内部结构不同。目前普遍认为:群体内结构与蚁群的形成以及群落形态存在密切关系。
二、蚁群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白蚁群体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因素。温度是影响白蚁群体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潮湿的白蚁群落中,蚁王在产卵前会产生大量分泌物,是为了将卵产在土中以减少虫卵的孵化率,也降低蚁王产生的死亡率(Barrachet al.2006)。在室内白蚁群落可以维持大约1个月,当外界环境温度高于30℃时,白蚁群体将停止活动(Le Mehta etal.,2008);若温度过低则会使它们死亡。
三、白蚁群落控制策略
白蚁群落控制是一种利用生态环境调节、控制群体活动、维持稳定的一种控制策略。白蚁控制的目标是改善和维持白蚁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白蚁种群的稳定性。对白蚁控制策略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白蚁群落设计及控制策略的制定。白蚁群落控制策略分为环境控制策略和措施控制策略两类。
四、蚁群的内部控制策略
白蚁群落的控制策略是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蚁群中的结构控制策略对蚁群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群体性控制为主,通过对蚁群内环状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建立以控制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策略。其可以分为三种:蚁群整体控制策略和群体性控制策略。研究表明,群体内部结构中各成员间的互动会产生“蚁卵-信息素”-“群体合作”机制;群体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群体内结构存在两个方面的功能:一个是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另一个是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结语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蚁群内部结构、蚁群的形态特征、群落结构以及白蚁群体控制策略等因素对于白蚁群落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白蚁群落结构、白蚁群体控制策略和影响因素间关系的相关因素主要有蚁群组成、群落密度、巢穴空间大小及通风条件、白蚁群体规模及结构特性等方面。白蚁群落结构决定了蚁群的数量和结构质量等相关生物学问题;控制措施还可从蚁群数量、结构强度和结构优化三个方面来研究。目前蚁**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调控策略和群体策略上。通过研究分析我国地区白蚁群落结构、气候条件与群落数量趋势可以看出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围绕群内结构影响因素做系统深入阐述,并对不同蚁群进行分类、建立相应的控制模型,通过实施不同的控制策略或不同技术体系来提高白蚁群落的抗性和生存能力,进而达到控制其种群数量的目的。
六、讨论与讨论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在控制白蚁种群数量的实践过程中,对各种类型的蚁群进行有效控制是降低白蚁危害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对物质、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要求人们不仅要关心物质的生产与消费,更要关注精神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和谐。白蚁也同样需要关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白蚁控制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