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蚁死巢指示物
炭棒菌,又叫鹿角菌,是从白蚁的衰亡蚁巢和死亡蚁巢中长出的种真菌。在正常的或加固较久的提坝上新产生的白蚁群体,通常在用天敏诱饵条毒死白教两个月以后,巢位上就长出炭棒菌,密集的炭棒菌生长范围般就是主巢的大小,这是找巢位的一种*理想的优选法。自然死亡或压烟死亡的巢群,在蓝圆未烂前,可产生随核不街药称鸟灵多),直径2~1om不等,一个卤面上可产生许个限核。3~10月,当南如周图土温在20C以上时,面校上形成鹿白状或棍棒状的子实体从巢中长出,呈群状分布。经测定,黑翅士白蚁的菌圃产生菌核,长出地炭棍,不受其人士深度的限制,浅的仅18em,*深的可在20cm以上。炭棒菌的产生与巢群死亡时的发育阶段无关。
炭棒菌常见有以下三种。
①针形鹿角菌(Xylaria sp.)
状如松针,单根群生,不分支,高10~13cm,粗1~2.5mm。常见有柄不明显,有炭质皮壳,内部白色,表皮生白色粉末状孢子,一触即掉落。菌根直通蚁巢。这种菌如遇天旱日晒,7~10d即死,但雨后又萌发。阴雨天生长期可达20d左右。多次分批发生,一年可发生3~5次。
②炭鹿角菌(Xylariafurcata)常和针形鹿角菌、炭棒菌伴生,也有时单纯群生。子座散生或群生于地面,1~4次分支或不规则地分支,罕不分支。**不孕。淡色,内部白色,充实。高
1.5~6cm。 基部伸入土中似根, 直通蚁巢。柄(地上部分)长5~15mm,粗1~2.5mm,暗褐色至黑色,光滑。头部灰褐色,后变黑色。生长周期2~3个月。
③黑色炭棒菌(Xslaria nigrescens Lloyd)子座圆筒形或棒形散生或群生在地上。单根,偶尔从柄的基部分支。高3.5~16cm,内部充实,白色,后变暗色。柄长11.5~13em,粗2~国有纵皱,基部有向土中延伸的根状菌索。头部圆柱形,顶端圆钝,长1.5~16cm,粗5.8mm.初期灰褐色,后变黑色,30d基本成熟转为黑色。前后可生长四个月。若遇外力折断,不久又可在原基部萌发新的的子实体。后萌发的多三支或六支丛生,但瘦小。一般6月为发生盛期,至上旬又可在原发基部萌生8月下旬过熟,炭质残体倒伏于地。9月上旬又可在原发基部萌生新的子座体,至11月底又老熟,残体倒伏。次年5月下旬还可萌发子座体,但比头年略为矮小。
上述菌群,均属球求壳菌目、炭棒菌科, 炭棒菌属。有时2~3种混生,有时单独一种群生,以黑色炭棒菌*为常见,且生长期
长,完全调费后亦能见其较大的的残败体。
据报道,白蚁巢内高浓度的CO2抑制炭棒菌(Xxlaria的生长发育,当白蚁巢衰亡或破灭杀后,巢内的CO2浓度逐渐下降,于是竞争性很强的炭棒菌就就很快生长发育起来。在解削灭杀后的蚁巢时,也证实了这种理论,即地面上有炭棒菌生长,巢内的白蚁还没有完全死亡,可是南圃上的小白球菌有基本上消失了,只是个别酱圆的底面上还有零星小白球面存在,这说明时间有长全量白蚁就会死亡。在利用炭棒菌定巢位时,必须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地进行检查。否则,由于堤坝上某些因素的干扰,很容易将生长出地面的炎棒菌破坏掉,从而找不到巢位。在无干扰的情况下,炭棒菌可在地面上持续生长2~3个月或更长时间。